3月26日下午,长江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在石油科技大楼 D118 会议室成功举办了一场导师学术沙龙活动。此次活动吸引了众多师生参与,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
活动中,赵红静老师率先进行了题为《原油流动过程中的非均质性》的精彩报告。她详细阐述了原油在流动过程中,由于开采方式与微观孔隙非均质性等所带来的复杂影响,都会对原油中不同结构化合物的流动产生作用。报告分别从正构烷烃、支链烷烃、环烷烃、芳烃与含氮化合物等方面分析了化合物的流动非均质性特征。这些原油不同化合物非均质性特征深刻影响着原油的开采效率与开采方式的选择,赵老师的讲解让师生们对原油开采中的这一关键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紧接着,蒋兴超老师带来了《泥炭热模拟过程中有机酸变化规律及其地质意义》的报告。以煤系烃源岩为对象,系统探究了地质演化过程中有机酸的浓度(总酸度、总有机酸浓度、长链及短链有机酸浓度)变化规律,揭示了温度与黏土矿物(蒙脱石、长石)对有机酸生成、转化及分解的耦合作用机制,为油气勘探中烃源岩评价与生烃过程解析提供理论依据。蒋老师通过对泥炭热模拟过程中有机酸变化规律的研究,揭示了其背后的地质意义,对于理解油气烃源岩生烃过程与机理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最后,李洪波老师以《页岩油开发动态地球化学特征》为题进行了分享。他深入分析了页岩油开发过程中的轻烃、正构烷烃、支链烷烃、环烷烃与芳烃化合物绝对含量的动态变化特征,对不同化合物动态变化的周期时长,变化协同性与变化幅度等三个属性特征进行阐述,并分析了上述三属性与页岩油日产量之间的关系,让大家对页岩油开发分子组成变化这一前沿领域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此次导师学术沙龙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促进了学院内部的学术交流,拓宽了师生们的学术视野,也为学院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长江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将继续举办一系列类似的学术活动,推动学术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撰稿:李洪波,审阅:蒋兴超,编辑:曾艳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