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陶泽)3月19日下午2:30点,资源与环境学院“求实导师学术沙龙”系列讲座第四讲在石油科技大楼D101会议室顺利举行,陶泽副教授线上以《大型穹窿状背斜形成动力学机制》为主题,为现场师生分享了其在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中针对四川盆地威远背斜形成动力学机制的相关研究认识。

四川盆地威远背斜作为叠合盆地内最显著的大型穹窿状构造之一,其沉积盖层中富集了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以及稀贵气体He,尤其是其He的丰度相对较高。前人的研究表明威远背斜下部为花岗岩基底,其周缘发育一系列大型构造可能对威远背斜的形成起到关键的影响,但是其形成的主控因素尚缺乏细致的研究。
陶泽副教授首先从研究背景系统的介绍了大型穹窿状背斜的观测现象,进而对威远地区资源禀赋进行了介绍,尤其是对威远地区He资源以及He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相关介绍,从而引出其形成动力学机制这一科学问题。针对该科学问题,主讲人系统的介绍了威远背斜的相关地球物理观测相关证据,并介绍了动力学模拟这一关键方法技术手段,进而针对威远背斜的形成演化展开了详细介绍。
在互动环节,与会师生就“如何约束动力学模拟相关参数”“研究结果对相关资源的勘探的启示意义”等问题开展了讨论。陶泽副教授进行了细致解答,并强调系统科学观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另外也重点介绍了地球科学相关学科的结合在未来资源能源相关勘探中的必要性。
本次沙龙不仅拓宽了师生对油气资源以外的其他油气共伴生资源的认知,也拓展了师生们对多学科,包括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结合开展研究的必要性,也启发了大家对多手段,包括分析测试,观测数据以及模拟手段综合运用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