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周繁艳)2025年4月9日19:30,长江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求实导师学术沙龙”系列讲座在石油科技大楼D101会议室如期开展。本次讲座由吴越教授、段登飞副教授、朱江副教授三位优秀教师担任主讲人,相关固体矿床领域研究团队成员及多位在校硕士研究生参与了此次学术交流会。
首先,吴越教授以“碳酸盐岩型富稀散金属Zn-Pb-Hg矿床问题与进展”为主题,深入探讨华南板块内部碳酸盐岩容矿型低温金属矿床最新进展。他指出,扬子板块西缘川滇黔Pb-Zn(Cu)矿集区、东南缘湘黔Zn-Pb-Hg成矿带、北缘马元Pb-Zn矿田内部的诸多矿床都富集稀散金属(Ga、Ge、In等),这些稀散金属对于高新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且能有效应对欧美“卡脖子”问题。吴越教授结合团队最新科研成果提出,这些区域内的部分矿床最新成矿时代均指示与深大裂谷构造演化有着密切联系,且与深部地幔活动事件时间上重合。他指出这些裂谷可能是先存的薄弱带,受深部地幔活动影响更大,更易形成大规模金属矿产。且川滇黔矿集区矿物组合与成矿年龄更复杂,预示着深部仍潜藏巨大的找矿潜力。在报告中,吴教授特别强调,要研究碳酸盐岩型低温热液矿床问题,首先要解决成矿时代问题,拥有精确的成矿时代,才能够提出准确的成矿模型。

紧接着,段登飞副教授以“LA-ICP-MS/MS定年技术在扬子板块周缘低温热液Zn-Pb矿中的应用与进展”为主题,向大家详细讲解低温热液矿床中定年矿物的选择与LA-ICP-MS/MS定年技术的原理。段登飞副教授提出,低温热液矿床中矿物组合简单,难以找到合适的定年矿物,尤其是Zn-Pb矿床中普遍存在高普通铅干扰,矿床定年难度极大。段副教授逐一剖析传统方法的技术瓶颈,以往使用的古地磁法极容易被构造运动重置年龄,单矿物Rb-Sr等时线法空间分辨率低,误差较大,原位Rb-Sr又面临同质量离子的干扰。而LA-ICP-MS/MS定年技术可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双MS技术不仅做到原位微区分析矿物,大大提高了空间分辨率,且独特的离子筛选机制能够有效排除干扰,提升同位素分析精确度,该技术在低温热液Zn-Pb矿床中的绢云母Rb-Sr定年、方解石U-Pb定年、磷灰石U-Pb定年均可以获得较准确的年龄,为破解低温热液矿床定年难题提供了全新技术路径。

最后,朱江副教授以“岩石圈拆沉与成矿——以桐柏-大别地区为例”为主题,讲解早白垩世(约130-120Ma)华北板块的岩石圈拆沉和克拉通破坏型矿床之间的时空规律,提出桐柏-大别地区可能有相似的构造背景。他提出,华北克拉通东部岩石圈在早白垩世(约150-120Ma)发生大规模减薄,极有可能是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拆沉作用导致,一部分板块下沉驱动软流圈物质上涌,诱发大规模岩石圈伸展减薄,从而导致中国东部爆发性金成矿事件。朱江副教授结合团队最新研究,指出桐柏-大别地区晚中生代经历强烈构造-岩浆-成矿事件,成矿最大峰期130Ma,且成矿流体中指示有地幔物质贡献,可能与胶东地区具有相似的成矿机制,为区域成矿规律研究提供了新的构造-岩浆联动视角。

会后互动研讨环节,大家就“同位素定年中矿物的选择”“矿床流体地球化学示踪机制”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本次学术交流会不仅是师生间的交流,更深化了大家对“深部活动-浅部成矿”耦合机制的认知,培养了学生们从“构造-成矿系统”视角审视单一成矿事件的宏观思辨能力,取得了很好的交流学习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