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动态

王霆副教授做客资环学院导师学校学术沙龙 畅谈分子地球化学赋能油气勘探新未来

来源:   发布:2025-03-31 16:07:19  点击量:

    2025年3月29日下午,长江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求实导师学术沙龙”2025年系列讲座在石油科技大楼D101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沙龙特邀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王霆博士,以“漫谈分子地球化学在油气勘探中的‘前世今生’与‘何去何从’”为题,为师生带来一场兼具学术深度与前瞻视野的精彩报告。

深耕学科交叉 解码油气地质密码
    作为油气勘探领域的“化学侦探”,分子地球化学通过分析生物标志化合物、稳定同位素等核心指标,为破解烃源岩成因、油气运移路径等地质难题提供关键线索。王霆副教授从学科发展脉络切入,回顾了分子地球化学的“前世”。他提到,20世纪色谱-质谱技术的革新曾推动油气勘探认知的飞跃,“从烃源岩有机质类型识别到油气成熟度判定,分子地球化学技术为传统地质学注入了精准‘化学标尺’”。通过经典案例,王霆博士生动阐释了生物标志物如何揭示古沉积环境,以及碳同位素分馏效应在追踪油气成藏过程中的独特价值。

技术革新驱动 突破复杂储层挑战
    聚焦“今生”,王霆博士重点剖析了技术迭代对非常规油气勘探的推动作用。他指出,高分辨率质谱技术实现了复杂混合物中痕量化合物的精准检测,而单体化合物同位素分析技术则能“透视”页岩油气、深层-超深层储层中的烃类赋存状态。“过去十年,分子地球化学帮助我们在致密油气区块‘解码’了烃类生成-运移-聚集的全链条信息。”结合自身在美国ConocoPhillips、澳大利亚BHP Billiton石油公司的工作经历,他分享了技术应用如何优化美国陆上页岩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效率。此外,大数据与机器学习的融合成为报告亮点——智能油源对比模型通过海量分子数据训练,可快速预测油气来源,为勘探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瞄准前沿难题 探索学科突破方向
    展望“何去何从”,王霆博士提出,非常规油气系统的分子示踪瓶颈、纳米孔隙烃类赋存机制等是当前核心挑战。“传统技术难以在微米-纳米尺度解析烃类与岩石的相互作用,而原位微区分析技术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或将成为破局关键。”他进一步展望,单分子检测、人工智能驱动的多组学数据整合等方向,有望推动油气地球化学从“定性描述”迈向“定量预测”。现场师生就技术落地难点、学科交叉创新路径展开热烈讨论,王霆博士强调:“油气勘探已进入‘深地时代’,唯有打破地质、化学、数据科学的学科壁垒,才能释放分子地球化学的更大潜能。”

    本次学术沙龙吸引了近百名师生参与,现场互动频繁。报告结束后,资环学院院长总结指出,王霆副教授的报告“既梳理了学科发展脉络,又指明了技术突破方向”,为学院推进油气勘探领域跨学科研究提供了重要启发。未来,学院将持续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助力国家能源战略需求。(撰稿人:王霆


学者简介
   王霆副教授为长江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青年骨干教师,本硕毕业于苏州大学化学专业,后赴美深造,获新墨西哥大学化学硕士、俄克拉荷马大学地质学博士学位,主攻油气地球化学方向。其学术背景横跨化学与地质学,兼具学界与产业界经验,曾任职于国际知名能源企业,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在非常规油气成藏机理研究领域成果丰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