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典型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建工作 - 先进典型 -  正文

学院优秀师德典型及先进事迹-吴越老师

编辑:资源与环境学院         日期:2025-11-14       点击数:

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师德修养

通讯员  严丽萍吴越老师坚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他注重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谦逊的待人态度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展现新时代高校教师的风采。他胸怀“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抱负,将个人发展融入学校事业和国家战略,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投身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各项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和人民教师的忠诚与担当。

深耕教学改革,打造一流课程

吴越老师始终将“站稳、站好三尺讲台”视为教师天职,作为《资源与环境概论》、《矿床学》等多门课程的主讲教师,他深耕教学改革,作为骨干成员参与湖北省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项,致力于培养地质行业创新人才。

 

面对新生专业认同感不足的挑战,他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导,重构课程体系,构建“认知地球-资源开发-持续发展”教学框架。通过建设“战略型矿产资源案例库”,生动诠释功勋矿床的战略价值与科学家精神,将资源安全、生态文明等思政元素自然融入教学。通过课前思考、课堂辩论、课后实践三阶进阶,推动学生能力与素养螺旋上升。课程建设成效显著:专业分流转出率从26%降至3.6%,学生近五年获省级以上竞赛奖32项,主持国创项目5项,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课程先后获批湖北省省级一流课程与湖北省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依托课程建设成果,教学团队荣获首届湖北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2021年,排名第2)和第五届湖北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2025年,排名第2),并被院士评价为“可复制的育人范式”。

潜心教书育人,培育地质英才

面对研究生生源基础多元、跨专业学生较多的现实,吴越老师秉持“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找不到合适方法的老师”的信念,积极探索并有效实践“筑基础、强能力、铸情怀”的三阶递进式育人路径。针对跨专业及基础薄弱硕士生,他量身定制“阶梯式学习计划”,从野外地质技能、岩矿鉴定等基础能力着手,循序渐进引导其进入科研领域。近五年培养毕业的7名硕士研究生中,有3名为跨专业背景。这些学生毕业时均已成为团队科研骨干,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Precambrian Research》、《Ore Geology Reviews》等国际重要SCI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其中2人考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西北大学等“双一流”高校深造。他始终坚持“野外地质是第一课堂”,常年带领学生奔赴喀拉昆仑、西南山区等矿产勘探一线他通过言传身教,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找矿报国”的使命担当融入培养全过程,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内动力。近五年毕业的研究生中,多人选择投身地矿、能源事业,进入贵州省地质调查院、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探院、长庆油田等一线单位,并迅速成长为技术骨干。

致力科研创新,服务国家战略

吴越老师深刻认识到科学研究是支撑高水平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需求的重要基础。他长期聚焦国家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勘查的重大需求,致力于低温热液矿床成因与成矿规律,以及找矿勘查等相关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作为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重要科研任务,发表高水平论文30余篇,先后获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科技进步奖1等奖、中国黄金协会科学技术1等奖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学技术2等奖,入选湖北省青年拔尖人才。

 

在追求个人发展同时,他重视团队建设。已初步建成了一支兼具较高教学水平、学术素养与创新能力的青年人才队伍。团队成员包括3名平均年龄33岁的青年教师(副教授2人,讲师1人)。近五年来,团队成员主持国家及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8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3项、深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项等。团队成员刘颜老师指导本科生在2024年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中斩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的优异成绩,体现了团队良好的育人传统。

吴越老师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地质教育一线,以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学识素养和博大的仁爱之心,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他在一流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创新、优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团队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深刻内涵,展现了长江大学教师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崇高的价值追求。他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育改革的实践者、科研创新的攀登者。审核 王宁  编辑  王继敏